- 党史知识
- 党史回眸
- 时事政治
- 红色潇湘
毛泽东思想概论知识点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总论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阶段(1921—1927年):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大革命的失败
代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标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论述了革命的首要问题,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形成阶段(1927—1935年):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代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5—1945年):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全面抗战时期
代表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
标志: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继续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代表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的提出过程和科学内涵
1.提出过程
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1943年王稼祥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其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独立自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依据
1.近代中国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提出: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而建立以工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建设红色政权。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出自毛泽东于1939年10月撰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
1.统一战线
中国的革命统一战线随着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时间:1924—1927年。
(2)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时间:1927—1937年。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间:1937—1945年。
(4)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时间:1945—1949年。
2.武装斗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4)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3.党的建设
(1)思想上建党: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组织上建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3)作风上建党: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1.农业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手工业
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
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采取赎买政策。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工业中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发展为单项公私合营,再发展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剥削制度的结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我国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采取“古为今用”的方针;对待外国文化采取“洋为中用”的方针。
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四、社会主义外交建设
1.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